English

这里的离别静悄悄

2000-01-16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一民

新学期第一天早上8点,学生们坐在教室里,但任课的赵老师没来。十分钟过去了,她还没来,学生们有些骚动。

下午,有关领导讨论赵老师究竟哪儿去了。她家电话没人接,有人说问她爱人单位吧。“喂,请问某某同志是不是在您单位工作?……全家移民了?上哪儿了?……加拿大?什么时候走的?……7月底!……谢谢。”大家一听都愣了。她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呢?领导的电话她都知道呀!她怎么办的出国手续?出国办护照时,是要单位领导签字的,她可一切手续都没办。再说,她前几年刚调入,今年提了高级职称,该有的都有了,况且她是组织委员,有些人的材料还在她那儿呢,怎么也没交待一下?

人事处长查到了赵老师在国外的地址,写了一封信,因为她们以前是不错的朋友。赵老师给她发来一个电子邮件,只有一句话:我很抱歉没有告诉你我出国的事。

王老师是大学里负责研究教育和管理的老师,是个有责任心的人,对学生要求很严格,学生们也很尊敬他。他有个大学时的同学,办了公司,并任总经理,因急需高层次的人才,希望他能推荐几个学业好、品行好的学生来。王老师写了推荐信,学生们拿着去应聘了。

不久,他接到公司总经理的电话,说他推荐来的三个学生中有两个已办好了出国手续就要走了,公司因此蒙受了很大的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,当地人事部门争取来的进人指标也浪费了,要其毕业单位来人说明。

坐在人事局的办公室,王老师感到人家投来异样的目光。“请说明一下,他们在校期间,你是否给他们办理了出国手续?”“没有,没给他们办过。”“那他们只上了一周的班,一切出国手续都是在学校期间办的。他们的户口、关系都在学校,这将如何解释?”“我以党性和人格来保证确实没给他们办过。”“哼,现在有些人,什么党性,什么人格,只要给钱,什么章都敢盖。”“我手里是有章,但我从来没有乱盖过。请你们调查,我不能背这个黑锅。”

调查的结果给予了王老师清白,他们的手续不是在本地办理的,是该生的父亲在外地一手操办的。尽管王老师得到了解脱,但他仍感到屈辱,一种被人涮了的感觉。而涮他的竟是他认为的好学生。

不辞而别在某些高校、科研单位已不是个别现象。估计很多单位都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。一位高校管人事的同志说:“有人走了,户口不销,房子租出去或让保姆住”。有位研究生导师说他的学生,放下正在进行的重要科研项目,招呼都不打就出国了。出国学习、工作是一件好事,在改革开放的今天,这已经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正常的事,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,可为什么有些人还要采取不辞而别的方式呢?是他们有难言之处?还是我们在有些环节上的疏漏?还是像有人说的:别管人家,这是人家的本事,说不定人家哪天得了诺贝尔奖,你能说什么?(《北京纪事》第1期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